资讯
近日,美国著名研究型风险投资公司Loup Ventures发布最新智能音箱市场研究报告,预计未来5年美国智能音箱市场仍将处于高成长趋势。同时,报告指出产品技术将成为智能音箱品牌地位重新洗牌的最重要筹码:以技术见长的谷歌增长势头更加强劲,有望5年内反超亚马逊。
对比中国市场,智能音箱的销量也正以近2倍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根据Canalys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音箱出货量全球占比达到51%,已首次超越国外市场。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第一季度拿下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冠军的小度,将凭借领先的AI技术和渠道优势,持续破局夺冠。
谷歌5年内反超亚马逊,产品技术是未来王牌
Loup Ventures预估,未来5年美国智能音箱市场将持续高增长,在2019年底前,美国超过3分之1的家庭将拥有1个智能音箱,到2025年美国智能音箱家庭渗透率将达到75%。同时该公司认为,未来5年,谷歌的增长势头更加强劲:仅2020年,亚马逊市占率就将从2018年的62%,减少到53%,Google则从23%增加到35%;而谷歌智能音箱销量或将在2023年反超亚马逊。
(2016-2025全球智能音箱市场销量概况--中国大陆地区除外)
拿国内市场相比,和谷歌拥有同样巨大发展潜力的公司是百度。三大国际调研机构证实,第一季度百度旗下小度智能音箱出货量达330万台(IDC:340万台),排名中国市场第一,可以说百度在以智能音箱为重点战略的AI领域,率先占据了国内行业领导者地位。更重要的是,小度不断突破技术创新,通过合作与开放赋能,扩展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落地场景,这将成为类似于谷歌、确保未来最强行业竞争力的一张王牌。
智能音箱技术是取胜关键 小度夺冠是必然
关于谷歌和亚马逊在智能音箱赛场的竞争态势,Loup Ventures更看好谷歌,预计谷歌智能音箱销量将在2023年反超亚马逊智能音箱。反观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百度近来的发展势头,相较谷歌,有过之而无不及。2019年第一季度,百度已经反超阿里,成为智能音箱市场出货量第一的品牌。有分析人士指出,产品技术上的独特优势是谷歌和百度能够持续呈现上升势头,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AI时代,提供更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体验,背后的能力来源正是百度过硬的技术创新实力。作为一家以技术为信仰的高科技公司,百度拥有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研发工程师。仅2019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就已达到4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率高达26%。技术上的大力投入,让百度拥有了基于业内领先的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撑小度给用户提供比市场上其他音箱更优质的语音交互体验和理解力更强的智能服务。
面对新风口,小度背后还有中国最大、最繁荣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生态。截至2019年3月,搭载小度助手的智能设备达到2.75亿,同比增长279%;3月份语音交互次数达到23.7亿次,同比增长817%。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仅仅Q1一个季度,小度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就超越了2018全年的销量。 小度助手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智能语音助手,为更多家庭带来便捷舒适的智能家居体验。
中立渠道或成为百度未来的一大优势
早前曾有分析文章指出,谷歌在渠道上的优势将会逐渐凸显出来。亚马逊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分销渠道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但谷歌因为渠道中立,运营商和零售商更愿意销售谷歌的智能音箱。在国内,阿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客观上为百度的业务扩张创造了条件。为了拓展运营商渠道,百度已经与中国联通合作,为用户提供了小度在家1C联通定制版、小度智能音箱行业版等爆款产品。小度在家1C联通定制版更贴合家庭场景、通话功能更完善,成为新一代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担负起通过对话式AI技术落地,带动智能硬件市场崛起重任的百度,正在以最快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速度持续领跑。
决胜AI时代,拼的是技术与服务。百度聚焦“技术立身”和“内容平台”的基因,通过小度助手赋能、完善产品矩阵、开放生态的打法,将推动小度以「中国速度」快速发展,在前景大好的智能音箱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
More
资讯
短视频平台身为毫不设防却又让人上瘾的事物,在吞噬我们时间的同时,又形成了一股全民“娱乐至死”的热潮。
而在经历凶猛增长后,短视频平台对用户体量的追求仍未停止。
究其原因,在于短视频作为一种立体信息的承载方式,离不开巨大的用户基础以保持繁荣态势。与此同时,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短视频平台上瘾式的内容、完善的推荐机制等,也在让用户体量不断增大。
用户下沉:一个必然选择
在单一地区和市场,如一二线城市中,用户体量终究是有限的。在数年的主动耕耘中,众多短视频平台已将一二线城市的用户“瓜分完毕”。这就要求短视频平台需通过下沉的方式,让用户基数变得越来越大。
用户下沉,指的是短视频平台为了带来更多新增用户、扩大规模,产品功能或运营方式从满足一二线城市用户需求,到拓展或专注于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用户的需求。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5.01亿人,预计未来中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不过必须要看到的是,在一二线城市,短视频用户增长逐渐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笼络更多用户,下沉成为众多短视频平台的必然选择。
洞察:不可忽视的用户习性差异
虽然多元内容和推荐机制等让短视频平台赢得青睐,但如何开拓新用户群体依然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要实现用户下沉,必然要深入洞察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用户习性上的差异。
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除了短视频外,更多地是被贩卖焦虑的鸡汤文章、不间断的社交、持续“云学习”提升个人技能以博得升职空间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在充分耕耘了一二线城市后,短视频平台已无法在从这样的地区汲取用户“养分”。
相较之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则是一片“广阔天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的设想中,既然自身都已在一二线城市杀出重围,那么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自然也能轻松实现“降维打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用户有着别具一格的特性。
与一二线城市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不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用户的生活节奏更慢,也有更多的个人时间。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TA们有更多富裕时间去跳广场舞、旅游、钓鱼、打麻将等。同时,TA们对一二线互联网流行的事物往往也不甚了解——Papi酱、蔡徐坤等对TA们来说并无实质性意义。
对他们来说,与自身联系更为紧密的“土味”短视频才是网上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不能在内容层面更契合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用户的特性,那么短视频平台就有可能无法实现用户的下沉。
进攻与防御:开启下沉肉搏战
幸好,我们看到很多短视频平台已经在积极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航向,全面聚焦用户下沉。
此前,专注于一二线城市的抖音,起初的产品定位是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分享社区。在品牌调性的认知上,一二线城市用户往往认为抖音较为潮酷和年轻。而酷炫的内容,成为早期抖音获取用户增长的关键因素,也让其获得了“第一桶金”。
不过随着用户下沉这一大趋势的到来,抖音也未能免俗地加入其中。在抖音用户下沉的策略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与政府合作,通过切入旅游资源去吸引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用户的关注。比如去年抖音就和多个市、县政府达成合作,通过抖音传播文化旅游资源。抖音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自身平台的流量、技术、红人等优势,在多个维度对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进行推广。
成果,自然是显著的。据艾瑞数据2018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抖音的核心用户来自于一二线城市,但有往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此外,抖音发布的《2019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春节期间三四线城市视频打卡量环比上涨117%。
而快手与抖音不同,前者始终在深耕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不过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这些地区的“侵袭”,快手也在通过各种策略继续玩转用户下沉并稳固自身地盘。
快手在用户下沉过程中,将自身优势发挥到一个新高度。通过专注于挖掘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特色生活,如耕地、养殖、原生态生活方式等,快手为自己构建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即便去年出现竞争对手海量资金不断投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大爆发、整个短视频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小等情况,已经到高位的快手整体数据依然实现了增长。根据官方近期披露,2018年快手的DAU在8-12月实现6000万的日活增量。
体量愈发庞大的短视频平台就像一头头“大象”,它们正在尝试通过用户下沉“起舞”。这场独属于用户下沉的大风,正在全面刮起来,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风暴。哪家短视频平台能在这个风口上飞起来,或许就能够真正制胜未来。
More
资讯
日前,在风投公司Village Global举办的一个活动上,比尔盖茨坦言了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就是给了谷歌推出安卓这一“标准化的、非苹果阵营的手机操作平台”的机会。
比尔盖茨坦言,安卓系统的价值将近4000亿美金,软件世界尤其是操作系统平台是赢家通吃的市场,留给非苹果操作系统的位置只有一个,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微软没有推出像安卓那样标准化的非苹果的手机操作平台。对微软来说,获胜本来是件自然的事情。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步错,步步错,微软WP系统为何失败?
在笔者看来,微软获胜不是一件必然的事,失败才是。
首先是时机错失,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操作系统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微软由于在PC时代活的过于滋润,并没有看到移动端业务的机会,初代iOS系统在2007年就已经发布,Android同年也紧跟发布,而在Android与iOS已经发展了三年之后,市场蛋糕大致已经被安卓与iOS瓜分的情况下,直到2010年,微软WP系统才匆忙发布,取代Windows Mobile,但三年时间的黄金红利期已经过去了。
但晚三年,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因为当时的软硬件生态均处于发展期与上升曲线,移动端人口红利尚在,开发者与手机厂商依然在寻找更多系统平台的机会。而Windows Phone的出现,当时也拉拢了诺基亚与三星、HTC等硬件厂商的站台,该系统无论在界面风格、系统体验以及手机外观设计,都与iPhone和Android有明显的差异化。
对于手机硬件厂商来说,在2010年,智能手机的增长还没有到达爆发阶段,移动端操作系统格局其实尚未完全稳固,尽管Android应用数量在当时已经达到了10万个,但是距离后期200多万的应用数量的庞大规模还有很大的距离。
手机厂商也寄希望于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多一个平台,其实也意味着多一分安全与争夺更多的长尾用户的机会。比如说,当时的三星由于在Android阵营中一家独大,这种Android失衡状态也引发了三星的担心,在当时的时间点,三星也试图与谷歌对抗,一方面在试图找寻新的系统,一方面也在自研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Tizen操作系统。
但微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已经错失市场先机与市场份额优势的情况下,微软沿袭了PC端老套的思路与打法——收取高昂的系统授权费用,这导致了搭载WP系统的手机很难以性价比取胜,因为系统授权费摊薄了手机厂商的利润,WP手机低配高价,硬件端很难卖的动,影响手机厂商站台的积极性。
中兴就曾表示,每生产一部WP手机,要交给微软27美元,这直接导致其无法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廉价版手机。
因此,当时业内都在呼吁微软应该将WP免费,因为在当时Windows phone系列虽然其市场份额没有超过10%,但依然是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如果免费,大量Android厂商会考虑脚踩两只船,但微软并没有这么做。
在《平台经济模式》一书中,杰佛瑞帕克提到,平台型企业很少像传统线性企业对所有使用者都收费,因为对所有使用者收费将降低参与意愿,削弱或摧毁网络效应。那么如果一定要收费,它可以采取对一边收费,对一边补贴的形式。
如果将该理论套用到微软过去WP的系统授权模式之中,即便是收取系统授权费,微软还是可以有它的打法。它可以通过对硬件厂商收取系统授权费,但在硬件价格与服务上补贴用户的思路来吸引用户,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WP手机,依然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这或许可以从印度操作系统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这种可行性:搭载印度KaiOS操作系统的Jio Phone 推出了极为低廉的 4G 套餐价格,每月 49 印度卢比(折合人民币约 4.6 元)就可以获得无限时长语音通话,以及 1GB 数据流量以及许多免费的应用。
因此,如果微软愿意针对WP手机用户、开发者推出补贴优惠政策或者联合运营商对WP用户推出相应的购机优惠来吸引前期的种子用户,推动增长曲线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知道,无论是安卓还是iOS采取了的系统策略免费——靠免费授权系统来换取市场份额的增长,快速形成多边开放的平台,快速圈占了一大批手机厂商及用户。
但是微软之所以即无法做到对一边收费,对另一边免费或者双边都免费,当然贪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本质是由微软的固有基因与盈利模式决定的,微软本身就是依赖操作系统授权费发家的——在PC时代,微软与Intel形成Wintel联盟,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Intel CPU联合来征服个人计算机市场,垄断桌面操作系统,绑定IE浏览器干掉了网景,一时如日中天。依靠Windows和Office两大产品的绝对垄断地位,全球平均每台PC要收取100多美元,这是微软当时的核心盈利模式之一。
如果它当时采取移动端免费策略,可能将引发外界对其PC端系统收费的质疑。也就是说,移动端免费将打击PC收费模式的合理性,影响到PC端核心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微软在当时不敢贸然拥抱这种不确定性。
微软不将WP系统免费另一大原因是它看不到系统免费之后的盈利前景。因为微软的基因是一家卖软件的公司,它主要依赖Windows和Office工具软件盈利。但是Office这种办公软件天然适用于PC端而非移动端。在微软看来,它如果将WP免费,但无法通过WP系统捆绑它的Office等办公软件从移动端获得利润,因此系统授权费是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
而谷歌与苹果则不同,谷歌本身就是一家广告公司,它依赖操作系统捆绑谷歌全家桶通过广告盈利,而苹果可以将iOS免费,通过iPhone硬件以及软件服务盈利。苹果与谷歌都可以通过将系统免费来完成它们盈利模式的闭环。
当然,2014年左右,iOS与Android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点,微软后知后觉开启了免费授权的策略,但是大势已去。Android与iOS在这个阶段已经成长为了巨人,无论是平台应用生态还是系统优化以及厂商、用户、开发者的多边生态已经成型。
破坏多边生态的系统共赢格局
众人均知,一个操作系统难在生态,平台生态的本质是解决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它要么先吸引用户,然后吸引商家;要么先吸引商家,再吸引用户,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要打造一个共赢的双边平台。但操作系统生态的复杂性在于它是多边平台,而移动端操作系统的生态要连接的不仅仅是终端厂商与用户,还要吸引开发者。
但在当时,微软的收费策略,一边通过高授权费用打击终端厂商推出WP系统手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为了摊薄系统授权费的压力,只能以提高手机价格将成本转移给用户,最终让用户买单。
而在开发者生态层面,微软同样没有通过平台策略吸引到开发者群体。这也是由于微软的产品组织架构决定的,按照当时微软的组织架构,它的业务分为五块,五块业务就像五个小公司,各自有各自的销售、营销与财务部门,互相割裂。在这样的架构下,内部很难形成合力,而且话语权就掌控在当时还在赚钱的Windows业务手里,战略重心也一直围绕着Windows转。
这种组织架构决定了Windows优先于一切业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微软的系列操作均是以WP为核心运转——WP 的研发是Windows 部门做的,但是微软并没有将WP8作为一种独立的操作系统来看,而是 WP要和 Windows系统同步捆绑,同步升级,移动端系统要和PC端深度绑定。
简单来说,微软在桌面和移动端用的是同一套系统,系统升级也保持同样的节奏,微软以PC端系统为核心的战略并没有改变,但这给移动端系统硬件升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系统无论是体验性还是功能性不适宜移动端的架构,也完全拒绝了兼容Windows Mobile软件,甚至Windows Phone 8/7.8都不能兼容Windows Phone 7/7.5的应用——当时有用户吐槽,每一次系统更新都在掉粉——从WP7升级到WP8,由于两者之间内核架构不兼容,所以WP7手机无法升级到WP8,在WP7可以运行的APP也不可以在WP8上运行。而原来win8的系统也不能更新到win10。
这意味着,每一次系统升级,用户得换手机,用户自然不答应,用户流失,开发者自然也一并流失了。
也就是说,微软如果处理好三边的利益关系,并且打破Windows主导的内部架构运转模式,将WP独立开来,微软依然有可能成功。但微软当时依然是用PC的思维来做移动端系统,而微软的组织架构与旧有盈利路径的依赖也没有变,这破坏了移动操作系统这种依赖创建多边生态共赢格局的玩法思路。
路径依赖,微软被困在局部顶峰
因此,我们看到,任何企业都有自身的基因以及路径依赖,对于微软来说,它没有抓住移动端操作系统先机的机会,是因为它在PC时代的太成功了,PC时代的成功路径依赖恰恰成为了它在移动端操作系统失利的绊脚石。
虽然说基因论显得有点绝对与狭隘,但是它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留下的教训不少,如何平衡旧模式与新业务的关系,如果丢掉旧包袱轻松上路,割掉自身基因中不适应时宜的东西,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也是需要勇气的。
当然我们看到后期微软的成功转型,在于它成功的甩掉了Windows业务这个包袱,在后来,在纳德拉接手后的两年,他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与精简,将硬件业务并入 Windows 部门,将手机、乃至整个Windows 边缘化,将微软的产品与服务跨平台移动化,成立“体验与设备”和“云与AI”两个事业组,向企业级服务市场的转变。2018财年第一季度微软云服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首次超过总收入的20%,也首次超过Windows,这意味着微软打破了自身的旧有路径依赖。微软从一家服务于消费者市场的操作系统软件公司转型成了一家企业级市场的服务公司。
当然,比尔盖茨说是因为他的管理不善导致了微软错失了移动端操作系统的机会是一大原因,但不如说是它的基因决定了它的盈利路径,而盈利路径决定它的行为方式。
因为操作系统平台的网络效应一旦导致用户规模化病毒式增长,留给后来者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微软在行业发展初期因为盈利路径的依赖导致没能形成足够的双边规模,到后来想要翻盘,已经错失了最佳的时间窗口。
在《掌握创新的动态》一书中,厄特巴克总结说:“一代科技取得成功会产生一个副作用,企业关注点会缩窄,对拥有新一代技术的竞争者视而不见。”“而每一个被替代的行业或产品,其失败都往往源于它们被困在局部顶峰,看不到前方迅速变化的地形。”放到微软身上,或许恰如其分。
More